立场的代价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是神给这个世界的祝福。因着改教家的忠心侍奉,今天的我们得以自由地领受这宝贵的真理。宗教改革纪念日是纪念过去的日子,也是默想现在、预备将来的日子。

在满怀感恩的同时,我们需要避免的是浪漫化宗教改革。我们要把改教家们放在他们自己的处境里面去看。

一、真理的立场何等宝贵!

在宗教改革发生前,教会已经显露出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教会在很多地方已经偏离了她的本位,不论是真理的实践、或是真理的教导。

在实践方面,教会享受惯了中世纪的权利之后,已经不想放弃。教皇要与世界争权。比较早的时候,十三世纪末,当时的教皇博义八世(Boniface)与法兰西王为了税务的事情(就是钱的事情)闹起了纠纷。法兰西王要向神职人员征税,而教皇则发令阻止。

这场纠纷愈演愈烈,到最后,于 1305 年,在法兰西的压力下,教廷选出了一位法国教皇克莱门特五世(Clement V,1305-14)。他被迫迁到了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Avignon)。教廷进入“被掳时期”。可是罗马信徒很不甘心。后来,在 1378 年,他们终于选出了一位罗马的教皇乌尔班六世(Urban VI,1378-1389)。可是,支持法国的红衣主教们又选了克莱门特七世(Clement VII)为教皇。天主教会同时拥有了两位教皇,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

这两位教皇退位后,都各自拥有继承人,一直到 1409 年。那一年,红衣主教们在比萨举行会议,希望可以结束这场同时存在两个教皇的闹剧。但是当时的两位教皇都拒绝参加此次会议。红衣主教们会中决定“罢免”这两位教皇,而且选举了亚历山大五世(Alexander V,1409-10)为新教皇。但是罗马和阿维尼翁的教皇都不承认这位新教皇,也拒绝退位。于是,天主教会有了三位教皇!

这个混乱的局面最终在康士坦斯会议(1414-18)中结束了。

权力的腐败必然会引致其他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是裙带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西斯笃四世(Sixtus IV,1471-84)。他提拔的 34 位红衣主教中,有 6 位是他自己的甥侄。此外,西斯笃四世还公然拍卖圣职,兜售赎罪券。

道德的腐败通常离不开教义错谬。当时的天主教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教会把拉丁文作为官方语言,禁止任何人把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其他语言。由于大部分信徒没有条件接受好的教育,不识字的信徒比例很高。教廷也就不允许平信徒解释圣经。教廷垄断了解经的权柄。

可是,当时最流行的又是怎样的解经呢?当时最流行的解经是四重解经法。解经者追求从经文中找出四层意思:字面的(literal)、寓意的(allegorical)、道德的(moral)、灵意的(anagogical/spiritual)。打个比方,看到水,他们会说:字面意义上,这是水这种物质;寓意上来讲,水代表洗礼、民族、或者恩典;道德上来讲,水表示悲伤、智慧、异端思想,或者兴旺;灵意上来讲,水表示永远的幸福快乐等。这种解经法有很大的问题。解经者通常严重脱离经文的上下文。他们几乎完全是凭自己的想像力在解经。

当圣经的教导开始模糊的时候,很多不合乎圣经的、迷信的实践也会接踵而至。

对于耶稣的肉身母亲马利亚,教会发展出一些不合圣经的神学。其一圣母无罪论。他们认为,如果马利亚是有罪性的,那么基督的无罪性就无法保证了。因此,马利亚一定是无罪的。可是,按照这个逻辑,马利亚的母亲也必须是无罪的。那么,马利亚母亲的母亲呢?

此外,他们觉得耶稣做为父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是不足够的。耶稣和人之间也需要一位中保,即是圣母马利亚。所以,很多人不是直接向神祷告,而是向圣母马利亚祷告。

当时的圣物崇拜也很流行。信徒觉得死去圣徒的衣物、尸骨、牙齿、头发什么的都是有魔力的。建好的教堂一定要有些圣徒的遗物才会更加灵验。

教会在这方面不但没有用圣经的教导来纠正,反而本身也错得离谱。炼狱和赎罪券就是最好的例子。教会教导说人死后不能直接进入天堂,而是要先在炼狱中受苦,得到洁净后,才能进入天堂。生前犯罪越多,在炼狱中待的时间也越久。但是圣徒生前的义行则是积下了丰厚的功德。圣徒死后,这些功德便进入到功德库,然后交由教廷来分派。教廷如果把这些功德分派给死去的人,那么他们就可以少在炼狱中受苦,早日进入天堂。那么教廷根据什么来分派功德呢?——赎罪券。只要死去之人的亲属为他们购买足够的赎罪券,他们就可以少在炼狱里受苦。

对于圣餐,天主教持的是变质说,即饼和杯经过祝谢,便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他们想,基督的宝血可是一滴都不能洒在地上的。如果在分发给信徒的时候,哪位信徒不小心洒出去了怎么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神职人员来代领。于是,信徒在圣餐时就只能领饼,不能领杯。

教廷还成立了宗教裁判所,专门审核信徒和神职人员的信仰。如果发现有不符合他们的教导的,就责令他们“悔改”。对于顽固分子,他们就以火刑处决之。

 

二、立场的代价何等昂贵!

这种情况下,神兴起了几位忠心的仆人。其中两位影响力较大的是威克里夫(John Wyclif,约 1329-84)和胡斯(Jan Hus,约 1369-1415)。他们都在马丁路德之前,被称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威克里夫来自英格兰北部。他当时是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公开反对变质说,认为在基督在圣餐中是属灵的临在。他也教导说教会是由神所拣选的人所组成的,并不需要神父作为中保。他认为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神父最主要的工作是讲道,并且圣经应该翻译成会众的语言。他开始了把圣经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他很幸运,于 1384 年得以善终。但是 30 年后的康士坦斯会议将他的教导定为异端。他的骸骨被人从坟墓中挖出焚烧,骨灰丢到亚芬河。

威克里夫因着自己的立场被教廷焚骨扬灰。

胡斯在 1401 年成为神父。他教导说,只有神自己才有赦罪的权柄。教皇和主教都不能制定违背圣经教训的教义,信徒也不应该听从他们错误的教导。他指责神职人员的腐败,也批评信徒的圣物崇拜。他也批评教会不该禁止信徒在圣餐时领杯,并且认为售卖赎罪券是犯罪。

1415 年,胡斯在得到国王保障其安全的承诺下参加了康士坦斯会议,试图为自己的教导辩护。但是教廷根本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将他定了罪,绑在刑柱上烧死了。

胡斯最终因为自己的立场付上了生命的代价。

 

又一百年过去了,教会并没有什么好转。马丁路德于 1517 年 10 月 31 日那一天,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当他在威登堡教堂大门上钉上《九十五条论纲》时,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将要面临什么。他也仅仅是按照当时的惯例,邀请人进行一场神学论辩。

令人意外的是,路德的言论很快借着印刷术传遍了整个欧洲。教廷这时开始反应过来,要求路德撤回自己的言论。但是路德并没有这样做。冲突升级之后,1520 年,教皇下令焚烧路德的所有著作,并且下诏路德,要求他在 60 天内撤销自己的言论。路德收到诏书后,他的回应是焚烧了教皇的诏书。

我想,当路德决定焚烧教皇的诏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1521 年 1 月,教皇发诏书,宣布革除路德的教籍。

三个月后,在政治力量的争取下,路德再一次获得撤回自己言论的机会,那就是沃木斯议会。路德被要求当众“悔改”,撤回自己的言论。那一天,路德要求给他一天的时间来考虑。

我们不知道路德那天为什么要求给自己一天的时间来考虑。他是不确定自己以前的立场呢?还是有些惧怕了?我想更有可能是后者吧。他必须在那一天决定自己的立场。并且,他一定也考虑过,为了他的立场,他将要付上怎样的代价。他一定知道一百年前死去的胡斯。因为一年前左右,他在研究了胡斯的教导之后,说:“我们都是胡斯派,只是不知道而已”。他一定知道胡斯是在得到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被教廷执行火刑烧死的。

如果他拒绝收回自己言论,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他面对的是教皇,是凯撒,是沙皇,是主席……总而言之,是那位随时可以下令处死他的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天的庭审上,路德说:

“除非圣经的见证和清楚的理由证明我错了(我不能单单接受教皇或者议会,因为众所周知,他们经常犯错,而且自相矛盾),我受到我所引用的经文的约束;我的良心是受神的道束缚的。我不能、也不会收回[以前的]任何言论,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帮助我。阿们!”

我相信,这时的路德应该已经准备好接受火刑了。

只是,路德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神保守了他的性命,为要让他继续忠心服侍。

路德写的诗歌《坚固保障》最后一节是对这段经历的最好描述:

”主言权力伟大非常,远胜世上众君王;

圣灵恩典为我所有,因有耶稣在我方。

亲戚货财可舍,渺小浮生可丧,

人或残杀我身,主道依然兴旺。

上主国度永久长。“

 

改教家们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他们是一群逆流而上的神仆。他们是带着立场的人。为了立场,他们要付上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面对拥有世界最高权柄的人物,哪里才有他们的容身之地?改教家们找到了一处容身之地。他们接受的是另一个更高的权柄。他们服在神话语的权柄之下,因此也得以站在神话语的稳固根基之上。他们将圣经的教导作为他们的立场,并且也准备为这个立场付上昂贵的代价。

 

今天,在人群中呼喊“这是我的立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啊!

可是,呼喊的人们哪!我们又准备为这个立场付上怎样的代价呢?

 

若我们能够稍稍体会路德的心情,大概也只能呼喊:

“愿神帮助我。阿们!”

 

是的。

愿神帮助我。

阿们!

阿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