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GCTS 的日子(二)- 文化冲击之一
2011 年 8 月,第一次孤身一人,拎着大包小包,来到一个奇怪的国度。她被洗脑般地描述成敌人,却又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移民国家。而骂她是敌人的人和偷偷送子女到她那里去的人很有可能正是同一批人。我正在乎的是:全世界都在散布着她那里的教会正在衰退,我却是来这里的神学院求学的。我能学到什么?我有什么是需要警惕的?这些都是我出发前就在思想的问题。不过,正如前文所暗示的,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首先需要关心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要怎样“存活”下来的问题。
在底特律转机。提着行李,顺利过了海关。还记得母亲非要在行李中塞入虾干。入关时被询问这是什么。我回答说:这是妈妈的爱。海关人员立即就给过了。(母爱还可以让人顺利过海关!)倒是部分药品,我也不会解释,让他们捣腾了很久。还特地从里面请了个可能懂中文的人出来辨认。
终于到了 Logan 国际机场。过来接机的是一位素未谋面的 TW 张弟兄张大哥,好友苏介绍的。我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离开他,找他去了。(没有美国的手机卡,不能直接打电话。)上到二楼,找到个公用电话亭,发现只能用 quarter(美国 25 美分[=0.25 美元]面额的硬币)。身上又只有纸钞。重新下楼,看到个兑换钱币的地方。请职员帮忙换了几个硬币。(通常他们不做这样的事,不过还是给了我恩典)。再上二楼打电话。终于见着面了。然后他说:其实刚才在行李提取处已经看到你了。只是不确定!…这个世界最近的距离就是为素未谋面的从地球另一边过来的人接机。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已经见着了面,却又擦肩而过。(读神学不也是这样吗?原本以为是来到与天最近的地方,却又常常与神擦肩而过。)
张大哥把我先带到我住的地方,又送了几样家具,包括一个小书架,一个电饭锅,一个电风扇。这三样东西我一直用到今年 5 月离开 GCTS。因为打算不用集装箱托运,带不上,留在 GCTS 送人了。他又带我去了附近超市购物,手机店买 SIM 卡,银行开户。这些都是一到达就需要处理的事情。
银行开户时,还跟我讲什么 Saving Account, Checking Account, Debit Card 等这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东东。惟有知道的 Credit Card 没有申请(原来以为一定要有社保号才能申请,后来才发现有个别银行就算没有社保号也能申请)。用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明白,原来 Debit Card 就类似于国内的借记卡。Debit Card 和 Check(支票)支出的都是 Checking Account 里面的钱。(在银行柜台取钱时,则会问你从哪里个帐户里提取。存钱时,也会让你选择存在哪个帐户。)Checking Account 里面的钱是没有利息的。Saving Account 里的钱是有利息的(不过如果钱存得太少,反而会被扣管理费)。Checking Account 可以无限制使用次数。如果余额不足会从 Saving Account 里扣钱,这时还会被罚透支费。所以 Checking Account 里钱不够时,就需要从 Saving Account 里转到 Checking Account 里面。但是银行每个月对 Saving Account 转 Checking Account 有次数限制。超过一定次数也会被扣钱。
超市购物比较简单,推着购物车,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然后去结帐。一般收银员都会先打个招呼再开始刷。有时候还会说些别的,但是说实施,我当时根本听不懂职员讲的是什么。只能糊弄着。唯一欣慰的是我大概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刷卡结帐了。:)
如果用的是 Debit Card,有的地方还会问是否需要 Cash Back。刚一开始真的一点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在超市购物还给我钱?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快捷取钱。美国人一般都用卡。偶尔用点小现今,比如给小费,洗衣房之类的。他们不必去银行 ATM 机上取。在超市付钱时如果用的是 Debit Card,选 Cash Back 就可以取点小面额现钞。如果用的是信用卡就不会有这选项了。
美国的商品价格基本上都是税前的。税率是多少也会在小票上标出来。只是一开始不明白,以为看到多少价格就付多少钱。用现金付钱的话就常常会闹尴尬了。标价 10 美元,如果税率是 6%,总价就是 10.6 美元。你只拿 10 美元出来就要掏两次钱了。
这些,都是当时来美国前没有做,也不会想到去做的课前作业。都是到了后一课一课地补。你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些都是他们所说的 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的一部分。Culture Shock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人到美国来,也都会经历 Culture Shock。更令人惊奇的是,美国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到南方、西岸人到东岸、东岸人到西岸,都会经历 Culture Shock。其实放在国内,也是差不多,南方人有南方人的性情、北方人有北方人的性情、沿海有沿海的文化、内地有内地的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是我们想象其他国家时,总是倾向于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单一文化的国家。
我和太太一周前刚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连这个词一开始也对我造成了不小困惑。汗!)搬到了中部。信不信由你:我们正经历着 Culture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