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群体中的福音契机
这个时代正在无情地淘汰不能适应的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位名叫布鲁克斯的囚犯。在牢中服刑 50 年后得到赦放。但是当他回到社会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适应这个 50 年后的社会,最终在绝望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淘汰一批人根本不需要 50 年的时间。在外读书这几年,我每 1-1.5 年都会回来一趟,每次回来,都能明显感觉到家乡的变化。最直观的是以前原来有的路不见了,新的路建起来了。以前的房子不见了,新的小区建起来了。这次回来,整个村都不见了。
城中村的改造,改造的不仅仅是房子,也是生活方式。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楼上楼下,屋里屋外,街坊邻里,都是农村人的活动空间。现在,全家人都被关在商品房里,再没地方可去了。年轻人自能适应,甚至可能更倾向于这种方式,但这并不是本文谈论的对象。
最让人闹心的是那些流氓软件,特别是针对安卓手机的。各种应用(包括出厂自带应用!)都带广告页面, “取消”或者 “跳过”两字设计得极小,一不小心就各种应用自动安装。我觉得已经精确地点击了“取消”或者“跳过”键,但是应用还是顽强地自动安装。怪不得一段时间不见,长辈的手机里就可以看到各种新应用。这些应用还要求各种权限。不但骗走了点击量和流量,还拿走了各种数据(手机信息、通讯录、通话记录等)。
银行卡办理了,自动开通手机短信通知功能。都已经 4G 了,以前非常昂贵的套餐也不一定知道去更换。不会看自己的套餐使用量,导致套餐超量了也不知道。这些都是隐形的不必要消费。
这次回来感触最深的还是手机支付的普及。无论去哪里消费,几乎都不需要带现金了。在国外信用卡是主流,在国内微信和支付宝才是主流。沃尔玛已经开通了手机支付,可以自己扫码结账,只是最后扫码出去时需要人工确认。传统的排队结账只保留了一个通道。办理护照、停车场、高速路口都可以用手机支付。电子货币的普及无疑更利于监控。不过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的挑战。
原来农业、渔业、实体店都可以有些收入。现在实体店被电商侵蚀,农田已经没有了,连摆放工具的地方都没有了。要么转型,要么坐吃山空。而且,越来越多的职业要被人工智能替代已经是无可否认了。
每一次的变革都会导致群体性的焦虑和无所适从。教会是否可以做点什么呢?
4G 刚推出来不久,电信公司打电话给我父亲,说免费给他换 4G 的卡。我听到后立刻阻止了。我怕一旦换上 4G,会有很多风险。不过,等我下一次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换上了智能手机、用上了微信。这次回来,发现他更是已经开通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我意识到,这条路不能堵,只能尽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走下去。
这次回来,帮父母取消了银行卡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取消了从来没有用过的亲情网,删除了很多自动安装的和不需要的应用,禁止了很多应用不必要的权限。然后提醒他们:出去在外时,不要点照片和视频,特别是视频;在家用 wifi,可以随便点。能用微信语音通话的,就不要打电话。回来前一个月,父亲的套餐流量超了 5 个 G。这个月已经可以做到基本不超。之前还在抱怨手机费用越来越贵,现在两人的手机费用都降了 1/3 以上。
边上有个邻居,原来手机已经安装了微信,但是因为有次流量费用较高,她媳妇把她的 4G 禁了,微信也删除了。其实这种作法只会让她变得更加边缘化了。
我想,除了我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其实都需要帮助。教会完全可以举办一场帮助中老年清理应用、修改权限、节省话费的义工活动。这既是教会实践爱邻舍的机会,也是福音的预工。
这个时代正在无情地淘汰不能适应的人,但是教会可以、也应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