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释经之旅》书评

斯科特·杜瓦尔(J. Scott Duvall) 和丹尼尔·海斯(J. Daniel Hays)。《圣经释经之旅——阅读、诠释和应用圣经的实用指南》。世界 e 家翻译小组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本书原名为 Grasping God’s Word,于 2001 年出版。定价:58 RMB。

本书作者 J. Scott Duvall 和 J. Daniel Hays 都是美西南浸信会神学院博士毕业的,现在都在阿肯色州的沃希托(auachita)浸信会大学任教。前者主新约;后者主旧约。两人合著释经学是非常好的配搭。

一、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的是阅读(任何)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工具。作者分别从单个句子、段落,以及语篇(discourse)的层次来讨论。这几章内容让读者从字词、句子以及语篇的层次来分析一段经文。[Discourse Analysis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里的 Discourse 一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翻译。网上可以找到各种译法,比如叙说、篇章、语篇、言谈、话语。个人觉得可能篇章或语篇一词更符合(对比句子和段落层次)。]

第二单元讨论的是情境(Context)的问题,包括历史文化背景(Historical Context)和文章脉络(Literary Context)。另外,作者还讨论了如何使用经文汇编(本书译为“用语索引”)来做原文字词研究,以及圣经翻译的问题。在这一章,作者介绍了不少有用的工具书(可惜大部分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

第三单元主要讨论的是意义和应用。作者为追求读者原意做辩护。文本是为了沟通。即是沟通,作者的原意自然是最重要的。有一章内容专门讨论灵意化、寓意解经、预表,以及圣经密码。另外,作者也讨论了圣灵在解经中的角色。这个话题常常是读者想要明白,而一般释经书又极少涉及的。本单元最后一章主要讲应用。作者在这里提出三个步骤:1. 在经文原本的情境中明白经文对原始听众的意义;2. 比较原始处境与读者当下的处境,衡量需要需要跨越鸿沟的宽度;3. 找出符合原始听众和当下读者(听众)的原则之桥。

第四和第五单元分别以新约和旧约为例来实践这三个步骤。作者也特意提醒读者要特别留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不过释经的过程基本相同,就是这三个步骤。对于旧约的经文,则需要再加一步,看新约的教导是否修正或吻合这个原则。比如对于不可奸淫的诫命,耶稣基督在新约进一步提出连动淫念的也是犯奸淫了。

二、本书优点

本书主要对象是没有学过原文的人。它比一般的查经法要更深入一些,介于专业(需要有原文基础)和普通大众(查经法)之间。它不要求有原文的基础,但是若想完全吸收这本书的内容,恐怕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程度。本书第一单元与普通的查经法比较接近。第二和第三单元处理一些比较关键性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可以使用的工具书(本书提供的资源大部分还未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要面向中文读者,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把已经翻译的同类资源介绍给读者)。第一单元中提到的关键字词的研究其实需要第二单元基于原文的字词研究作为基础以保证其精确性。而基于原文的字词研究又需要对翻译有所了解(原文相同的词可能翻译成不同的词,原文不同的词可能翻译成相同的词)。所以这些章节可谓环环相扣。

对情境(历史背景和文学上下文)的重视让解经者首先去寻求经文原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亮光(有点读者反映的味道)。对文本的把握也让读者只在寓言中寻找寓意,而不是对所有经文采用寓意解经。

此外,作者也有稍微涉及最近对某些有争议的书卷的解读。比如,作者质疑传统对律法书的分类(道德律、民事律、礼仪律),认为这种分法有些过于武断,最好是把律法放在其背景和上下文中去看,并且留意新约和西乃之约的关系(页 286ff)。作者认为《雅歌书》的主题就是爱情,而不是寓意化后的基督和教会的爱(页 362ff)。对于《启示录》的解释,作者也提到四种不同的进路,最后提到自己的折中进路(页 247ff)。

本书采用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让读者们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也给他们提供很多宝贵的解经范例。作者有时也会请读者留意圣经作者如何巧妙地使用在他们以前已经写下的经文。如果能够捕捉到两处经文之间的关联,读者们就更能把握圣经作者的意图。

这次回国,发现老一辈传道人的讲道还是跟以前差不多。刚开始读的一段经文跟后面的讲章基本关系不大。经文不是讲章的中心,而是引言而已。讲章大部分还是根据自己的神学来讲,再加上一些生活的例子。偶尔还会听到一些灵意的解经。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他们的神学若是正确,与神的关系亲近,自己的行为也有榜样,短时间内,教会倒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只是长远来看,会众对圣经的认识还会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状态。长远来看,一些问题会慢慢地暴露出来。没有原文的人若是能够按照本书的方法来解经、预备讲章,会让他们个人的生活和在教会的教导更好地忠于神的话语。这是对教会极大的祝福。

三、本书缺点

如果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觉得作者对救赎历史这个大故事强调得不多。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及最大的文学上下文是“圣经其他部分”(页 86),但是并没有在这一点上着墨太多。作者比较强调一段经文最接近的上下文,这本身也是对的。只是有些经文需要放在整个救赎历史当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以上提到的三个步骤,可能会忽略到一段经文或者经文所记载的某个事件在整个救赎历史当中的角色。作者在讨论预表时(第十一章)已经略微提及,只是预表涉及的经文相对比较有限。

最近“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讲得比较多。这种作法甚至已经遭到了滥用。如果从救赎历史的脉络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确实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没有基督的代赎,人类的困境没有出路。所以,使徒们可以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 4:12)。如果能够让读者们看到整个救赎历史的脉络,他们就能在很多的经文(尤其是旧约的)中看到丰富的信息。这样,我们就不仅仅是用新约来评估旧约的教导是否有被新约修正。新约的经文可能让旧约的经文更加显明。

四、总体评价

总体来看,这是一本不错的释经学的书。对于没有原文基础的人,要学习如何透过经文汇编来做字词研究(第八章)可能有一定的挑战。如果是在神学院里面,有老师亲自示范,可能学习起来相对更为容易一些。不过,现在可能圣经研究软件比纸质的经文汇编更为普遍。所以,这一步也可以用圣经研究软件来代替。只不过用经文汇编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一些(有些原文语法课的教授禁止学生使用电子版的原文辞典,也是同样的原因)。学生们最好学会原文的字母表,可以认识最基本的单词。这样做起原文的字词研究更不容易出错。

如果是针对已经有原文基础的学生,这本书就有些不足之处了。经文鉴别、翻译、句法图等都可以加上来。原文的字词之间的修饰关系也更加清楚,比分析译本更加准确。不过就算是针对已经有原文基础的学生,本书的部分章节还是比较有用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单元的内容。

总的来说,我比较推荐这本书。它比较适合有一定圣经和神学基础的教牧人员,更适合在神学院中用作没有原文要求的释经学教材。如果要在原文释经课中使用的话,还需要另外加上一些原文方面的教材。

五、翻译质量

最后,再谈谈本书的翻译质量。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算是相当好的了。通读下来,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很多地方我是略读而过的)。不过,为了帮助国内的翻译做得更好,列举以下几个问题:

第 12 页,经文中有 5 个“安慰”,但是下文紧接着说出现 4 次!如果按本段开头说的是 3、4 节,又只出现 2 次。这里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似乎需要给读者一个解释。

第 35 页,右下角似乎把“圣灵”写成了“圣象”,“三位一体”写成了“三体位”。这个错误有点太低级了。

前言(页 3)把 Ouachita 翻译成沃希托,而靳口处同一个词则翻译成华吉他。翻译需要统一一下。

另外就是译者对神学著作的熟悉度问题。Kevin J. Vanhoozer 的《神学诠释学》 2007 年就已经翻译成中文了,Vanhoozer 在《神学诠释学》中被翻译成范浩沙。但是几位译者似乎并不知道此书的存在。译者将它翻译成范胡泽(见页 57 等。第 2 页写成了茫胡泽[茫应该是笔误])。Klein, Blomberg 和 Hubbard 的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页 367,第五章,注 5 [少了 Interpretation])也已经于 2011 年翻译成中文,名为《基督教释经学》。奥斯邦(Grant R. Osborne) 的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也于 2012 年翻译成中文,名为《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戈登·费依(Gordon Fee) 的 New Testament Exegesis 于 2003 年被翻译成中文《新约解经手册》。卡森的 Exegetical Fallacies 更是于 1998 年被翻译成中文《再思解经错谬》。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例举了。译者把 Fee 和 Stuart 的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的中译版给出来了(页 368 第一条),可见他们是尽量将中译版介绍给读者的。但是以上列举的这些书并没有给出中文版,不得不让人怀疑译者是否知晓这些中译本的存在。如果译者知道这些中译本却没有放进去的话,我希望他们(包括以后所有的译者)都花点时间再把中译本的信息加上去。这些书毕竟是介绍给中文的读者的,把中译本的信息介绍给读者是非常值得的。读书的人不仅只是在读一本好书而已。他们还想要透过一本好书发现更多的好书。举这些例子也是为了呼吁更多有神学训练的人参与翻译,也希望那些致力于神学翻译的人尽早先去接受正规的神学训练,同时对中文界的神学著作有更多的熟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