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山浸信会周末营一年后的回忆

弟兄的建和推荐,从 GCTS 毕业之后,立刻就驾车南下,前往府的国会山浸信会(CHBC)参加他的周末营(Weekender, 2016年5月12-16)次周末营给了我很大的收。可以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地察一间相对较成熟的教会。

个周末主要是美国的教会而举办(每年三次)。他们希望过这个事工,更多的教会可以来摩,来学讨论如何更好地牧养神的教会。参加的有各教会的主任牧以及一些事工的负责人。在会,与会人也有机会与 CHBC 负责相关事工的服侍人直接接触,咨、探。不过为了能够帮助到中国的教会,他迎国内教会和神学生名参加。每年参加的人数非常多。今年9月和明年三次均已满员(截止2017年6月)。整个会都是以英语进行。有会有弟兄实时(不确定是否每次都会提供)。如果有我认识的教会服侍人员想要参加,我可以帮忙推荐。

这个营会是 CHBC 和“九标志”机构共同举办的。“九标志”是由 CHBC 产生的一个机构,现在已经差不多独立运作。但是如果机构没能筹到足够的费用, CHBC 会保证机构中的服侍人员可以得到正常的薪水。确保机构中的服侍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比较健康又可持续的关系。

整场营会可以说是 CHBC 将自己以最大限度的方式呈现给各地报名参加的教会服侍人员。对于像我这种没有什么见识的人来说,这可谓是一场盛筵。

对于这个周末营,已经有弟兄比较详尽地写过(参《教会展示神的荣耀——国会山浸信会印象记》。凭我的能力,就算印象再新鲜也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了。所以,我想等到一年后的现在,再看看有什么东西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一想到那一次的周末营,首先浮现出来的还是他们的长老会议。当二三十位长老围圈而坐时,我的第一感觉便是:这真是一间年轻的教会!目测大部分的长老都是三四十岁。很难想像二十多年前,这原本是一间摇摇欲坠的老年教会。

接着会议的内容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会友身上。按着会友的姓名,一个一个看过来。这么大一间教会,一个人不可能深入了解所有的会众。所以他们必须让不同的长老重点眷顾不同的成员。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碰到近期有什么状况的会友,都会有一位长老正在眷顾。这位长老会简短分享一下可以在长老会上分享的信息。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跟进。最后交回那位长老去执行。

不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跟会众互动的。从会议本身可以看出,至少他们确保了每位教会成员都有至少一位长老了解他们的近况。这对一间大教会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这也对以事工为导向的教会是非常好的提醒和示范。

第二个印象是主任牧师狄马可(Mark Dever)没有成为会议的主导。从整个营会里面可以观察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恩赐、有迫力又有魅力的人。但是他可以做到不主导整个会议,所有的长老都愿意而且能够畅所欲言。这需要很大的智慧。

接下来想到的是它的成员课。成员课是由狄马可亲自教的。狄马可亲自解释自己教会的神学立场。他用很轻松、却不失严肃的语气讲解 CHBC 的神学立场。同时也回答成员们提出的问题。通常教义课总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八股感。但是狄马可把它讲得很浅显,而且互动性也很好。听他讲课就好像是在跟他平时私下交谈一样。这样的恩赐后天很难习得。

期间有一顿饭是在一位长老家里吃的。长老很年轻。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但是从他回答大家的提问当中可以看出,他也受过非常不错的训练。如果他主要是在这间教会受的训练,那实在是了得。

主日崇拜也给我非常不错的印象。他们在圣乐崇拜上没有很多乐器。印象中主要是一架钢琴,再加上几位领唱的。领唱的音响声音不高,至少我可以听到自己唱诗的声音(会众一旦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大多会选择停止唱诗)。我还记得以前在自己家乡本会,通常调音的人或者领唱的人把话筒声音调得很高。有时感觉耳膜都振痛了。拿双手用力捂住自己的双耳,还能听到很高的声音。有一次中午唱诗时间,我走到调音室把话筒声音调低了。结果没过一会儿,领唱的人自己又过去把它调回了原来的音高。。。

主晶崇拜唱的通常是一些比较古典的诗歌。通常都有四五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些诗歌应该是牧师亲自选的。他要确保诗歌表达的神学是正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首诗的最后一段,伴奏完全停止。所有会众清声齐唱。为什么选择最后一段呢?我想应该是让那些不熟悉旋律的会众有机会先熟悉旋律。以前听人说过,声带是神赐下的最好的乐器。在几百会众的齐唱中,确实能够感受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后来,在一位会众家里借宿了一位。提起了最后一段的清唱。这位会众说,当几百人齐唱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棒的。但是如果人很少的话,就未必有这种效果了。他讲的是确实有些道理。不过,我之前在麻省的一间教会,也有在当时的牧师带领下尝试过三十来人无伴奏齐唱。虽然没有几百人的震撼,我们却也同样能够体会到歌声的美丽。

教会的灯光也非常简单。主要是为了照明。牧师拒绝彩色灯光或者聚光灯。因为他不想给任何人一种娱乐舞台的感受。

在全教会投票接受一位新的会众前,他们会让新准会友在台上读自己的蒙恩见证。这是一种公开的见证。如同洗礼一般。这一点我也十分欣赏。

国会山浸信会自称是一间“长老带领的会众制教会”。前面的修饰词可以看出他们对长老的重视。他们的日常运作主要核心在长老。他们也有职事。职事向长老会议负责。长老会议有一部分时间会留出来给一位职事来汇报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的困难。长老会听取后,如果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就会帮助职事解决。

这间教会的长老会议很强大。但是他们还是继续保留会众制。长老们讨论出一些方案后,最后在会员大会上,由会众投票决定是否采纳。其实平时长老们开会讨论方案时,也一定会评估会众接受的程度。如果他们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则会暂缓提议,先在会众中间做一些预备工作。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作法在实质上,还是长老们的决议在起最重要的作用。只是他们把否决权交给了会众。

从行政的角度来看,会众制不可避免的与教会成员的属灵生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会成员制也是保持一间教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从神学的角度来看,浸信会本身就要求每位会员都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成员制也是主任牧师狄马可做得非常好的地方。他刚接受这位教会的聘牧后,就开始着手成员制。他发现成员名单上有半数人根本没有在教会出现。有些人早就搬到了其他地区,还有些人早已离世。所以狄马可要做的便是重新确认哪些是还活着,并且还正在本会聚会的信徒。其他的信徒必须要从名单上除去。所有那些人的名单都找出来以后,有会众提议,把所有那些人的名单读一遍,然后大家一次性投票,把他们从教会的名册上除去。但是狄马可说,不!我们是一个一个接纳进来成会教会会员的,也必须一个一个投票,从名单中除去。剩下的会员则都要签署教会的信仰告白。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对每一位成员个体的重视。

时隔一年,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吧。要想更深入了解这间教会,我想最理想的是参加他们教会的实习。为了帮助其他的教会,他们特地提供神学生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还需要做些功课方面的学习。美南浸信会神学院予以承认一部分的学分,可以算作道硕的一部分。教会还会为实习生解决生活问题。

前几天刚搬到校内。我的楼下住着一户印度来的家庭。后来跟一位新加坡来的同学吃饭时,他提起自己新加坡的教会有支持这户印度家庭。我很惊讶,忙问难道这个家庭原来在你母会聚会吗?他回答说,不是。是因为当时他母会的牧师在 CHBC 实习,那位印度的弟兄刚好也在,于是就认识了。然后,他的母会就支持他在美南读神学。这也真是难得。毕竟这位印度弟兄跟这间新加坡的教会非亲非故,只不过认识了教会的主任牧师。这间教会就愿意支持他读神学。

这也是神用 CHBC 一种方式吧。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离别前与几位弟兄合影(为了弟兄们的隐私,只能遮脸了)时,把相伴多年的西服挂在了旁边的栏杆上。从此,只能对着这张合影,泪水汪汪。-_-!!

发表评论